但很多员工也因此对这些企业恶语相向,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实际上到了这种时候,企业一样是弱势群体,因为企业和员工,一直都是命运共同体。
于是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公关小组,两小时内开放了CEO内部讲话,同时向社会致歉、真诚解释。通过积极的危机公关,获得了社会的谅解和2.5亿人次的阅读。
越是面临危机,我们越要清醒和反思,才能找到应对之策。所以,除了这次对减员风波的反思,我还梳理了创业以来新潮经历过的所有大坑,和大家分享。
企业比拼的不是创意,也不是风口,而是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最终的胜利,都是成本和效率的胜利。
反思:新潮传媒为了快,至少浪费了10亿。比如,我们太追求快,在半年时间里就从1000多人扩张到5000多人,但效率和意义却没有经过很好的评估。
互联网上半场的打法是,规模经济有边际成本,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
但是到了互联网下半场,有效规模更重要。因为有效规模意味着你可以去整合资源,形成平台性发展模式。
在有效规模前提下,得区域者得天下,地方的就是全国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要用压强原则,提高你的基数市场的产品占有力,将区域市场的一定模式建成熟,然后再形成根据地,进行复制。
反思:回过头去看,新潮传媒一开始就为了规模铺了100个城市,步子明显偏大,当时匹配的管理能力和团队能力却没跟上扩张速度,造成了一些损失。
反思:新潮传媒的干部运营体系建立速度太慢,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真正把组织干部运营体系建得七七八八。
其实回过头说,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股东背景,我们也有可能像其他创业企业一样出问题。从这个角度说,新潮可以说是这一场创业试错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幸运儿。
所以马云招的前台成了副总裁,而我们的部门干部招的人,能力往往有天花板。
反思:我自己或者说我们创业公司的CEO在招人方面,花的时间远远不够。
反思:我们不能把人想坏,但是也不能把人想好。应该用制度制造雷锋,并且不让雷锋吃亏,这才对。
企业死亡的第一因是行业遭遇技术的非连续性;第二因是组织管理成本和效率。
所以说企业既要抓住存量市场,让现有的业务延迟衰缓。同时,也要创新的增量市场,开拓第二曲线。
反思:如果眼中装满对手,说明你在失去自我。在第一条曲线上,你是很难超过在位企业的。只有在第二条曲线上创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你才可能跳出来。
此次疫情期间,也有很多红利企业在新潮投放了广告,如学而思网校、精锐教育、好大夫在线、医联APP、叮咚买菜、叮当快药等。它们尽管身处红利,生意很好,但仍然加大了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品牌的力量。
有的老板说,我现在的生意都忙不过来,还打什么广告。其实,这恰恰是一个误区,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从供不应求开始的,但市场很快会从蓝海到红海。如果不注重品牌建设,在蓝海的时候能赚钱,在红海的时候很可能会被淘汰掉。
就像中国汽车行业的夏利和奥拓,像电视机时代的熊猫电视和山茶电视,当时都很赚钱,但是由于缺乏塑造品牌的意识,错失良机。
危机来临,正好是头部企业整合市场、收购中小竞争对手的好机会。就像美国的可乐品牌有100多家,汽车品牌有200多家,在几轮危机之后,都只剩两家巨头收割市场。
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会让行业份额向头部集中,形成双巨头或者多巨头格局。每一次危机都是暂时的,头部企业要抓住危机的窗口期,适度逆势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投入广告,进一步树立品牌的领导地位。
疫情之下,行业头部企业仍在持续线下的品牌营销,比如京东、百度、苏宁小店、家乐福、立白洗手液、滴露消毒液、杜雷斯、农夫山泉、养生堂天然维C、万顺叫车、惠丰乳业等,通过全国的新潮电梯智慧屏传播到家。
目前,中国电梯智能屏媒玩家主要是新潮和分众,新潮传媒主打社区家庭消费,分众传媒主打写字楼场景,是行业的双巨头。就目前形势来看,电梯媒体行业也会出现一波危机红利,帮助双巨头逆势收割市场份额。
危机,对于那些还没有分出胜负的行业而言,正是奠定领导品牌的最佳窗口期。因为这个时候,整个社会都没有钱投入,媒体价格最低,用户心智空闲,大家都待在家里学“毛毛虫”爬、套圈、在鱼缸里钓鱼。只要这时候敢于投入,就可以享受危机红利。
借助疫情危机,大家家庭生活的健康意识加强,民众担心病菌交叉感染,选择此时做品牌宣传,不仅能打开国内这个品类的消费市场,更能一举拿下行业领导品牌的地位。
“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包括全员营销、融资、减人、降薪、砍产品线等。总之,就像打麻将,不管输赢,只要不下牌桌,你就还有翻身的机会。
如果你的企业受危机影响巨大,而且商业模式和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现金流又难以维持生存,回天无力,你就少输当赢。
及时止损,重头再来,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新潮传媒学习了七年的稻盛哲学,他有一套危机管理方法论,值得推荐。
他提倡聚焦主业,深耕技术,抵抗其他高利行业的诱惑,比如拒绝进入房地产业和金融行业,主张额头上流汗挣的钱才是真正的利润。用水库式经营方式,是应对寒冬危机的最好方法。因为兜有余粮,心中不慌。
第一,全员营销。
萧条时期,全体员工都应成为推销员。这样的做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生产和销售往往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销售不好时会怪生产部门没有制造出好产品,而生产部门又会怪销售部门没有营销能力,大家就互相扯皮。
但由于全员营销,让设计人员、生产人员也了解了销售的辛苦,这个时候就很好沟通。通过全员营销,大家就会产生一种协同感,即便是最尖端的技术企业,卖东西、销售产品仍然是企业的生存根本。
第二,彻底节约费用,包括结构性的节约。
萧条时期,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我们也是,我们的广告都打半折了,眼看着订单数量减少,价格降低,怎么办?就必然要缩减大量的成本。
稻盛先生说,萧条时期是企业彻底节省成本的唯一机会,因为这个时候你最容易和员工达成共识,而一个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达成共识。
第三,开发新产品。
平时公司上上下下都很忙,各部门在一起静下来做研究的时候少。现在,大家每天在线讨论产品要讨论七八个小时,为什么?闲得慌。
大家的心情都停下来了,更有机会去创新一些新的事情,开发部门、技术部门、营销部门、市场调研部门一起积极参与,形成开发新产品的氛围。
第四,保证生产效率。
一个企业最怕的就是组织懈怠,一旦员工松懈下来,想恢复战斗力要很长时间。
所以在疫情期间,一定要考虑如何设计制度、培训员工,千万不能让他闲着,因为一旦闲下来就容易懈怠。
第五,企业文化和员工关系建设。
平时,员工和老板彼此都可以说一些冠冕堂皇、甚至效忠于企业的话。但是一旦形势严峻,就很难说了。
这时候,企业正好可以借机挑出一批忠诚有担当的干部委以重用。
因为,民众永远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要还房贷、养孩子、供父母。企业家很两难,裁员降薪就是无良老板,不裁不降又怕成破产老板,极容易被舆论“道德挷架”,影响理性决策。
所以舆论要对民众的心理预期进行疏导和管理,倡议个人和企业互相理解,共度时艰。评价一个企业的社会价值,不是看他淘汰了多少人,而是看他养活了多少人。
对优秀企业来说,任何一次萧条,都是自我发展,或追赶对手,或超越对手的好机会!所以,好企业,更容易成于萧条!
就像BAT成于1997年经济萧条期;淘宝成于2003年非典萧条期,京东成于2008年金融危机;一批优秀企业,也会成于2020年的新冠危机。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