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商用车市场再制造角度讲,商用车再制造企业正在形成规模,据中汽协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再制造企业和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产值已超过40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由初期的2家增加到8家,其中发动机再制造产值超过14亿元,过亿的企业从1家增加到3家。从商用车保有量市场讲,近几年,中国商用车市场销量均突破2000万辆,远超美国,随着商用车市场保有量的增加,中国商用车保有量将远超美国,因此后市场规模也将超过美国,待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链条逐渐打通,商用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将成为真正的蓝海。

2019年6月1日起落地的“五大总成”的再制造解禁释放了一个良好的信号,近日零部件再制造政策的出台,更是给行业增添了一份信心,国家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表明了产业前景可期。但是,从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形来看,相比政策的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大众认知的普及应是行业发展的壁垒。从再制造行业本质讲,再制造不是简单的“翻新”和“维修”,而是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重要方式,零部件再制造后的产品性能要达到或超过新品,如何界定再制造产品符合要求,这就需要标准的规范,标准由谁制定,具体的标准又有哪些条款等等,目前都不完善,这也成为了尽管2008年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但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依然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再制造产品就是二手翻新货,不靠谱的存在,这也严重的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中除了原厂件之外,还有大量的副厂件,而副厂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这也造成了大众对于再制造零部件的高度不信任。消费者态度转变及行业标准的制定,都需要一个长期且反复验证的过程,但是,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进入汽后市场,才能逐渐扭转现状,正在对机动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将在政策层面将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有力的推进一步。

目前,在商用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和无锡大豪动力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再制造企业代表,其中,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是中国重汽成立的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商用车发动机再制造的企业,其发动机再制造产品价格仅是新品原价的75%,而如果用旧发动机置换再制造产品,还可以抵消25%的价格,这种以旧换新的方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再制造产品回收渠道,还为消费者节约了成本,目前复强动力已具备再制造发动机年产2万台的生产能力,足以证明车企和发动机企业在再制造行业取得的成功以及对行业的推动作用。
另外,保险公司的介入,将带动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并从行业中掘金。因为,任何商用车配件,没有进入保险公司使用体系,都无法成为主流产品,而保险公司注重降本增效,车企与保险公司协作,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再制造零部件,将成为零部件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推动者,而车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也将成为首批受益人。